将本站设为首页
收藏历瞬小说

历瞬小说

首页 书架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 > 第401章 列宁格勒围城!

第401章 列宁格勒围城!(1 / 2)

炎国的空投物资像一剂强心针,暂时稳住了莫斯城方向德士兰军的战线,士兵们穿着暖和的羽绒服,使用着抗冻的装备,一度重新燃起了进攻的火焰。

然而,当他们再次向前推进时,却发现自己面对的苏什维利军,已然脱胎换骨。

在广袤的东线战场上,苏什维利军放弃了战争初期呆板的线性防御,转而采用弹性防御结合凶悍反击的战术。

他们学会了德士兰军的渗透与迂回,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无处不在的游击队疯狂袭击德士兰军漫长而脆弱的后勤线,使得前线的补给依然时断时续。

更令人心惊的是,苏什维利军新式的T-34坦克集群开始以更大的规模、更娴熟的配合出现在战场上。

它们利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发起一次次凌厉的短促突击,虽仍付出惨重代价,却一次次成功地迟滞甚至局部击退了德士兰军的进攻。

德士兰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苏什维利的泥泞、冰雪和苏什维利军愈发坚韧的抵抗面前,彻底破产了。

而在北线,围绕着那座以苏什维利创始人命名的城市——列宁格勒,一场更为残酷、更为持久的消耗战,早已进入了令人绝望的僵局。

早在1940年,雄心万丈的特勒西就要求北方集团军群必须拿下这座“布尔什维克的摇篮”,将其“从地图上抹去”。

最初的猛攻确实让这座城市岌岌可危,德士兰军的炮火一度可以轰击到冬宫广场。

然而,苏什维利军依托城市外围的复杂地形和逐渐完善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寸土必争的惨烈抵抗。

列宁格勒就像一块坚硬的骨头,磕碎了北方集团军群进攻的牙齿。

随着战线的延长和莫斯城方向的吃紧,特勒西和统帅部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

将北方集团军群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和大量空军调往中央和南方战线。

留给列宁格勒前线的,主要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他们的任务从强攻占领,转变为封锁与围困。

德士兰军构筑了坚固的包围圈,意图通过饥饿和持续不断的炮击与轰炸,让这座城市自行崩溃。

然而,列宁格勒的脉搏,从未停止跳动。

尽管被重重围困,尽管德士兰军的炮弹和炸弹日夜不停地落下,将城市的大量区域化为废墟,但列宁格勒的工业心脏,在1941年后,竟奇迹般地部分恢复了跳动。

工人们在缺乏电力、缺乏原料、甚至车间的屋顶都被炸飞的情况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坚守在机床旁。

他们用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生产着坦克、火炮、子弹和手榴弹。

着名的基洛夫工厂就设在城内,工人们甚至在德士兰军侦察机的眼皮底下,在工厂废墟中组装出一辆辆坦克,它们一下生产线,就直接开往前线。

而维系着这座城市生命和战争潜力的,是那条穿越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

夏季,船只冒着德士兰军飞机的扫射和炮火的威胁,穿梭在湖面上;

冬季,当湖面冻结成坚硬的冰层时,无数的卡车车队沿着冰上公路,将粮食、燃料、弹药运进城内,将伤员和市民疏散出去。

这条航线时断时续,损失巨大,但它就像一根坚韧的脐带,源源不断地为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输送着活下去的希望和战斗下去的资本。

德士兰军的封锁是残酷的。

炮击和轰炸日夜不休,试图切断拉多加湖的运输线。

城内粮食配给一度降到最低,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大饥荒,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和寒冷而倒下。

但列宁格勒没有屈服!

士兵们在废墟中战斗,工人们在严寒中生产,市民们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作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围城中写下了他悲壮的《第七交响曲》……

围城已经持续了数百个日夜,而且看不到尽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