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七日课程。
新年伊始。
凤仪二十二年。
也是皇家宴会。
自从执掌大周以来。
从凤仪十五年到凤仪二十二年。
这是第七年了。
其实在京都过年,好像这是第二次。
其他都是在京都之外过年。
和将士们,亦或是地方官员过得年。
还真说不上什么年味。
但皇家宴会和北凉王府的年关,还真是充满了年味。
在讲课的七日过程中。
京都的车马多了十倍。
各地的郡守,官员,都在送礼。
这也不算是送礼,而是相当于地方给中央的新年拜年活动。
送的都是一些土特产。
秦布衣明令之后,地方不允许送金银珠宝。
只能送一些土特产。
风气稍微改了不少。
大多人送的都是腌肉,腊肉,亦或是一些干货啥的。
有的甚至直接送家禽牲畜。
总之,年关开始前,整个京都都变得非常热闹繁华。
突出一个年味儿。
万家灯火,新年烟火气。
是真真切切在秦布衣眼前出现。
最起码,大周京都的百姓,没有出现冻死骨,饿死人的情况。
这也算是治理之功。
到处送拜年礼的火车入京。
看似有些奢华。
秦布衣倒是觉得也没那么夸张。
秦布衣最开始和萧倾凰天下免赋三年。
不仅是免除税收,还有徭役。
三年后更是减赋到百税一的地步。
甚至直接取消永久徭役。
当地政府留下五成赋税治理地方。
这放到其他朝代,直接就得亡国。
农业税秦布衣的确是看不上。
重点收的是商税,阶梯税制。
光是京都收的商税,都抵得上往年农税了。
秦布衣看不上农税是有原因的。
工业革命初期,产业还没有到过剩的地步。
但商贸繁荣,商税激增已经展现了出来。
大周的大量收入,其实还是各种皇家商行,厂房,工坊。
秦布衣对天下基本盘是非常稳的。
年关受点地方官员送来的干货,家畜什么的。
也不算是搜刮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