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淮的万言书和他在江南的动向,很快传至京城。在这生死存亡之秋,他的声音再也无法被忽视。
皇帝在焦头烂额之际,看到这份思路清晰、措施具体的方略,如获至宝。
朝中主战派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依据,力主采纳。
然而,阻力依然巨大。保守派攻击他“妄议戎机”、“结交商贾,有失体统”,甚至污蔑他“欲借机掌控东南,图谋不轨”。
就在朝堂争吵不休,前线败绩再传,局势愈发危急之时,皇帝做出了一个艰难而果断的决定:力排众议,急召姜淮即刻返京。
以东阁大学士身份,总督辽东及蓟、辽、昌、保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赐尚方宝剑,准其便宜行事!
这等于将北方防务和后勤全权交给了姜淮!
....
圣旨抵达江南时,姜淮正在检视集结的粮船。他平静地接旨,脸上并无得意,只有更深的凝重。
他没有举行盛大的送行仪式,只在家族祠堂焚香告祭。临行前,他对送行的子弟们只说了一句:“诸君守好桑梓,明远此去,不胜不归。”
他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精通算学、刑名、军务的幕僚和一支精锐家丁护卫,乘坐快船,星夜兼程北上。
他知道,此去并非荣归,而是踏入帝国最危险的火山口,前方是凶悍的敌人、混乱的军队、空虚的国库和无数双或期待或嫉恨的眼睛。
马车在官道上疾驰,卷起阵阵烟尘。姜淮坐在车内,闭目养神,脑海中不断推演着北方的局势、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破局之策。
他的身体依旧强健,精力充沛,但眉宇间凝聚的沉重,显示出他完全清楚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他不再是那个在地方赈灾治水的能吏,也不再是那个在朝中锐意改革的孤臣,此刻,他是被推向风口浪尖的救火者,是维系帝国北方安危的最后希望之一。
北风呼啸,吹动着车帘,也送来了远方隐约的、带着血与火气息的消息。
姜淮猛地睁开眼睛,目光锐利而坚定。这场国战,将是他一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
……
姜淮的车驾并未直接前往已成焦土的辽东前线,而是首先抵达了漕运枢纽,通州。此地乃“天子咽喉”,更是北上大军后勤命脉所系。
通州仓场,历来是贪腐重灾区。当姜淮手持尚方宝剑,带着一身风尘与不容置疑的威仪突然出现时,仓场大小官吏皆吓得面如土色。
剑斩仓蠹,他不听任何辩解,直接调取近期出入库账簿,命随行精于算学的幕僚当场核对。
不到半日,便查实仓场大使与书吏勾结,倒卖军粮、以次充好的铁证。
姜淮当即下令,将为首数人绑赴仓场门外,宣读罪状,以尚方宝剑亲自监斩!血光迸现,人头落地,整个通州官僚系统为之震怖。
接管漕运,他以钦差身份,直接接管通州至天津段的漕运管理权,启用其信任的旧部及部分合作商人。
严令所有漕船必须按战时条例运转,违令者,无论背景,立斩不赦。效率低下的官僚体系被暂时绕过,漕运为之一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