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站设为首页
收藏历瞬小说

历瞬小说

首页 书架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 > 第269章 格物致知

第269章 格物致知(1 / 2)

西亚的和约刚刚敲定,大明海防,朱祁镇闲来无事,又搞出了一新鲜玩意。

新落成的格物斋宽敞明亮,玻璃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与屋内各种奇异化学试剂的气味交织在一起。

“乙醚……酒精……硝酸银……”

他喃喃自语,目光扫过桌上一排和琉璃器皿。

“来人,去龙潭请几个工匠过来。”

没多久,几个干练的工匠便乘马车而来,老工匠陈工、年轻匠人阿桂……每一位,都是科学研究的骨干人员。

朱祁镇并非心血来潮,他早有计划。

前些日子,他在海边散步,看有画师拿着画板涂抹。

他不由得想起了照相机。

当然,一步到位上马胶卷相机乃至数码相机是不现实的。

不过,原始一点的相机,却大有搞头!

早期的相机并不需要电,这些相机通常是大型木制相机,带有皮腔,结构笨重,需要固定在稳固的三脚架上。

它们没有快门,曝光是通过取下和盖上镜头盖来控制的。

它们使用的底片是玻璃板,而不是后来的胶片……

在历史上,老照片数不胜数,19世纪后半叶,老照片不仅留下了大沽口、圆明园等战乱后的模样,也留下了天南海北城市乡村的众生百态……

而且,早在道光年间,便有中国人自己独立发明相机,留下的玻璃底片至今可用。

他,就是邹伯奇。

邹伯奇,广东南海人。他自幼研习《周易》《九章算术》,17 岁时因读《梦溪笔谈》中 “阳燧照物皆倒” 的记载,开始系统研究光学。

他通过观察湖光塔影,发现小孔成像原理,并结合西方传入的几何知识,撰写了光学巨着《格术补》,撰写《摄影之器记》,记录暗箱制作与显影技术。

邹伯奇的相机,以楠木箱为暗箱主体,前端开孔安装中高镜,后端设窥孔观察影像。

木箱内壁涂黑防反光,箱中置玻璃接收投影,通过调节镜筒实现对焦。

这一设计,已具备现代相机的核心要素,尤其开创性地加入 收光与弹簧活动装置,解决了曝光控制的关键问题。

至于感光材料,邹伯奇采用蛋清胶作为银盐载体。

将蛋清与少量食盐混合搅拌至丝缕消散,静置澄清后涂于玻璃片,再浸入硝酸银溶液制成感光板。

这种 “湿版照相法” ,需在感光板湿润时完成拍摄,虽操作复杂,但成像清晰度远超同时代西方技术。

目前,广州博物馆现存的邹伯奇自拍玻璃底版,人物轮廓清晰,服饰纹理可辨,印证了其技术成熟度。

而且,邹伯奇留下的散稿中记录了硝酸、盐酸、醋酸的制备方法,他还尝试用松香炭、火酒等岭南特产改良留形水(显影液)。这与欧洲1839 年的达盖尔银版法、1841 年的塔尔伯特卡罗版法几乎同期,配方却比欧洲同类文献更具实操性……

说干就干!

朱祁镇心里一动:这东西若能造出来,能把当下社会风貌、自然风光、人物肖像等,都原样记下来。

热门推荐